微信扫一扫
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38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是我国一座大型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三星堆古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
三星堆古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遗址考古
1951年,四川省博物馆王家佑、江甸潮等人调查三星堆、月亮湾,首次发现大片古遗址。直至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
三星堆遗址一期
此时的三星堆已形成分布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大型部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最大的一处典型遗址。
约属中国历史上传说的“五帝”时代,大致相当于“蚕丛”时代,距今约4800~4000年,为古蜀文明起源阶段。
本期考古所得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纹饰陶发达,纹饰种类丰富。器类以花边口沿器、宽沿器、大翻领器、圈足器和平地器居多。玉石器以小型斧等为主,房屋有干栏式和沟槽加柱式等。
三星堆遗址二期
此期始建城垣建筑,宗教祭祀活动兴起。距今约4000~3600年,大致相当于“柏灌”至“鱼凫”时代,属古蜀文明初成阶段。
本期文化遗存分布很广,各次发掘地点多有相应堆积发现。
陶器以夹砂揭陶为主,泥质陶明显减少,多为素面陶。新出现的一组器物主要有深腹罐、高柄豆、鸟头柄器等。
陶高柄豆
重要遗存有月亮湾小城、青关山城墙、月亮湾台地、仓包包祭祀坑、月亮湾器物坑及河边祭祀遗迹,发现成组木骨泥墙式建筑和大型建筑构件。
三星堆遗址三期
距今约3600~3200年,大致相当于“鱼凫”时代,三星堆中心城市建成,逐渐形成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中心,宗教祭祀活动盛行,礼仪制度趋于完备,属古蜀文明发展阶段。
本期文化遗存遍布于整个三星堆遗址群,文化内涵丰富。
三星堆文化的典型陶器群在此期发展到高峰,新出现觚形器、厚唇侈口缸、矮领瓮等一组器物。出现一大批高等级青铜、金、象牙、海贝和玉石礼器,成为三星堆文化最具特色的一组器物。
海贝
象牙珠
此期三星堆古城完全建成,房屋建筑密集,出现单体建筑面积逾1000平方米、“宫殿”级别的大型建筑和高等红烧土建筑群。
三星堆遗址四期
距今约3200~2600年,大致相当于“鱼凫”至“杜宇”时代,是古蜀文明演进历程中的最后一个高峰。
本期伊始,遗址南部出现埋存祭祀礼仪性重器的大型商代“祭祀坑”。
本期陶器夹砂陶仍占大宗,泥质灰陶重新增多,素面陶比例增大,绳纹、凹弦纹成为主要纹饰;在原有器型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组新器物,如薄胎尖底杯、尖底盏、尖底罐、高领罐(壶)等;发现有跪坐玉石人像,新出现柳叶铜剑。
跪坐人像
青 铜 器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出土青铜器的种类有人头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龙柱形器、虎形器等。
铜人头像
这件人像为二号坑B型中唯一一件平头顶戴冠头像,其顶盖与头像分铸。人像所戴头冠为回字纹平顶冠,脑后发际线较高。其面容消瘦,双眉似皱,表情凝重肃然,威严直透而出。其头冠究有何具体含义,今已不详,估计其所代表的身份等级可能高于其他无冠者头像,执掌着较大的政治宗教权力。
Ⅰ号大型铜神树
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通高3.96米,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也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
铜树底座呈穹窿形,其下为圆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三面间以内擫势的三足相连属,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座上铸饰象征太阳的“☉”纹与云气纹。树铸于“神山之巅”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势。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全树共二十七枚果实,九只鸟。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
铜花果与立鸟
器物构型为铜鸟立于铜花朵的果实上。鸟头上扬起三支冠羽,羽尖各穿一孔,显然是藉此表现冠羽尖部的彩纹。尾上翘,尾羽向上下各分三支,状如孔雀开屏。
立鸟喙中所穿铜丝已脱落,估计铜鸟原也是挂饰在某一株小神树上的饰件。
金面铜人头像
A型金面铜人头像,铜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
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大小、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眼眉部镂空,制作颇为精致,给人以权威与神圣之感。
一般认为,这种金面造像代表社会最高层地位的人,他们手握生杀大权,并具有与神交流的特殊技能。
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
此器由山形座和跪坐顶尊人像两部分组成,山形座座腰上铸饰扉棱,座上有婉曲朴雅的镂空花纹。
人像上身裸露,乳头突出,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带两端结纽于胸前,纽中插物。人像头顶一带盖铜尊,双手上举捧护圈足尊腹部。
表现的应是古蜀国巫师在神山顶上跪坐顶尊以献祭神天的情景。因其胸部乳头显露突出,因此有观点认为该人像刻画的是古蜀国的女性巫师或女神。
玉 石 器
玉 璋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38.2厘米。器身呈鱼形,两面各线刻有一牙璋图案,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鱼鸟合体的主题,寓意深刻,可能与古史传说中古蜀王鱼凫有关。
该器制作精美,综合运用了镂刻、线刻、管钻、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在选材上,还充分利用玉料的颜色渐变,随形就势以表现鱼的背部与腹部,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玉 剑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残长28.2,宽3.4厘米。前锋残断,剑身呈竹叶片状,剑身一面凸起,另一面两侧平,中间呈弧形下凹。扁茎无格,茎上有一圆穿。
玉制的剑目前在全国仅此一件,其形状与后来在四川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青铜“柳叶剑”很相似,应是巴蜀式剑的“鼻祖”。
玉 戚 形 璧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长20.8,宽9.3,孔径3.3厘米。器形长而薄,两端呈圆弧形,一端宽,一端窄,中间有一圆孔,孔璧高高凸起,这是三星堆特有的器型,因形似古代的一种兵器——戚,故命名为戚形璧。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玉制的农具,称其为“玉锄”。
玉 管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共15颗,玉管呈直筒形,每颗的长度从1.7至4.85厘米不等,每颗玉管都采用桯钻法钻孔,孔璧很直,打磨光滑。玉管颜色为绿色光亮可鉴。玉管应是佩戴于颈部的装饰品,同项链的功用一致。
陶 器
陶鸟头勺把
鸟头勺把是三星堆最具特色的陶器,它们是“鸟头把勺”的一部分,因为勺体不易保存,大多仅存勺把。
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鸟头形勺把,其鸟头形象颇似鱼凫(鱼鹰),可能与古蜀传说中以鱼凫为族名、族徽的鱼凫王朝有关。
有学者认为,鸟头勺把应不仅仅是生活用品,而是古蜀人在祭祀礼仪活动使用的一种祭祀用品。
陶 盉
陶盉是三星堆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一种陶器。器顶有一半圆形口,一侧有一管状短流。器身微束,一侧有一宽鋬。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
陶盉是一种温酒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繁荣,已有大量的剩余粮食用于酿酒。
陶三足炊器
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
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 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沿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时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