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解密惊艳视觉盛宴里的中华文化基因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中国书房 / 正文

ad01.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解密惊艳视觉盛宴里的中华文化基因

转载 超级管理员2021/06/28 22:16:11 发布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148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1年盛夏时节,一场极具中华韵味的视听盛宴惊艳了所有人。

在美轮美奂的画面里,可逐一细数、发掘及探寻众多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基因......


端午/雄黄/艾叶

端午节传统习俗繁多,悬艾叶、抹额、祭祀、划龙舟等均不可少,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悬艾叶:挂艾叶是汉族民间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以达僻邪驱瘴之效。

端午祭祀: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雄黄抹额:以达驱避毒虫之效。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

飞天/洛神

结合敦煌飞天与洛水神仙两大中华文化符号元素,再以水下舞蹈及水下拍摄加持,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洛神:即宓妃,是中国先秦神话中,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

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曾在《洛神赋》中如此描写洛神形象:“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飞天:源于佛教,梵语中称神为提婆,提婆为“天”之意,故汉语译为飞天,即空中飞翔的神仙。佛教石刻壁画中常有飞天的造像。

祭祀/舞乐/杂技/击鼓

祭祀,中国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现。

中国传统祭祀大致分为三类,即祭天神、祭地衹、祭人鬼。古代祭祀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规范的各项礼仪。

祭祀,从本质上来看,是崇拜神灵,祈求福报的行为;从人文角度看,是中华民族表达美好愿望,宣告作为炎黄子孙自豪感的最直接方式。

龙: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汉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亚洲其他国家和民族亦深受中华龙文化影响,传统祭祀中常见有作为文化符号的龙。

鼓: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


琵琶/古乐/中外交流史

琵琶: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与“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也是中外交流的产物。

遣唐使:公元630年,日本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随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为著名,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唐朝也派遣出使,中国许多传统的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相互交流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延续至今。

《兰陵王入阵曲》:据《北齐书》记载,《兰陵王入阵曲》源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邙山战役。唐代,遣唐使带着《兰陵王入阵曲》回到日本传播。直到1986年,我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又去日本寻回此曲,才算画上句点。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在唐朝以前,琵琶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


傀儡/木偶/皮影

傀儡戏:民间戏剧表演中的一种特别类型,多由艺人操纵木偶伴随宗教仪式进行表演。祭祀仪式常通过傀儡戏的象征性表演,达到仪式所要实现的目的,以满足人的心愿。


木偶:木质玩偶艺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中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木偶戏表演。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节日夜市:古时规定的节假日里,会举行庆典、娱乐、休闲活动,如端午、七夕、中元、中秋、寒食、重阳等,四面八方的游商行贾带着各式商品前来摆摊设点,等待夜市的到来。到了夜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士子官民相互庆贺,一片歌舞升平、其乐融融的景象。

宵禁:唐宋时期朝廷将“宵禁”政策写进国家法律,也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管理。唐朝长安城每天傍晚“六街鼓”响起后,宵禁便正式开始,不仅要关闭坊市大门,还规定坊间居民没有出入证禁止外出,违者杖二十笞棒。

中医/养生/古诗词

中医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中草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对中草药的探索有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

采草药

晒草药

针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诗词: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如今,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华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是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与文学艺术、人生境界关系密切、相互交融、深厚广博。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以及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并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豫菜:即中原(河南)菜系 。是对在带有中原传统文化内涵的烹饪理论指导下,运用具备中原地域特点的技术和材料所制作的菜肴、面点和筵席的总称。当代豫菜是在原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和民间菜的基础上,根据中原物质条件,逐步积累演变而发展起来的。


舞蹈/唐妆/汉服/诗歌/帛画

源于杜甫名诗《丽人行》的舞蹈,将游春仕女的舞姿与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华丽衣裳与长安城的壮丽景色相映生辉。

《丽人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天宝十二载(753年)。

向上滑动阅览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阖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帛画: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唐妆:大气,艳丽,以线条为主,颜色以桃红、紫红均可,整体应显得妩媚动人。

粉底:稍白,使脸型丰满,圆润。定妆可稍厚一些。

眼部:眼线夸张,眼尾略向上翘,眼影顺眼线斜面延长,重点在眼尾,假睫毛浓密,有的甚至把眉毛延长至鬓角,使人觉得更加妩媚。

眉毛:唐朝最早时娥眉,初唐时期是"柳叶眉",中唐时期是"八字眉",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

唇色:以红色为主,画花瓣嘴,用一品红,桃红, 玫红都可以。

腮红:可搭配眼影和唇,沿发际线边缘协向晕染。

中华古建筑

阙楼:阙出现于西周,在汉代普遍使用,是一种导引性的标志建筑,多设在城市、宫殿、祠庙、宅第等前方,称为门阙。作为城市、宫殿、坛庙、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标志,以加强整个建筑群的隆重感。因阙楼上可以观望,故又称之为观。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