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三伏将至,防暑养生两不误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中国书房 / 正文

ad01.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三伏将至,防暑养生两不误

转载 刘治2021/07/01 10:47:14 发布 来源:网络 作者:地道中华 126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

如今,由于气温逐年上升,酷暑似乎每年都在提前到来,让人“谈热色变”。

现代人大多都希望能得到待在空调房、吃着冰西瓜、度过炎夏的理想状态。

而在古代,冬有“三九”、夏有“三伏”,是一年中最冷或最热的时间段的“标记”。

所谓“三九”,以冬至为起点开始推算,所以“数九”其实不难,因冬至于二十四节气之意义与众不同,不单是历法测算的基准点,更是民俗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

可是,“三伏”却有些飘忽不定了,民间有俗话云“节到小暑进伏天”,似乎“入伏”的起点应与小暑有关系。

实际上,真正影响“入伏”日是夏至节气,因此,民间有另一句民谚叫“夏至三庚便是伏。”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三伏天,出现在二十四节气小暑之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古人认为,三伏天的“伏”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伏”字也是提醒因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但同时也意味着,在阳气极高时不忘仍有阴冷的因素潜伏其中。

三伏天”按农历计算,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的4字口诀来计算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有趣的是,三伏天还会出现“加长版”。

一般来说,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故庚日出现的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整个“三伏天”的日期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一到三伏天,必有“三伏贴”。

传统养生观念认为,“冬病夏治”,夏天阳气足,借机排出体内阴邪之气,可增强抵抗力,等到来临,可抵御天气变化而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

一般说来,三伏贴是一种膏药,要在夏天农历的头伏之日贴上,预防某些冬天发作的疾病或起到养生之作用。

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不同位置,待过一段时间药力渗透便可揭下。

除贴三伏贴外,在气温极高的三伏天,要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在保持室内通风,及时补充水分,清淡饮食,适当多吃苦味食物,保证身体健康。



古人的三伏天也自在

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其实是充满智慧的养生之道。

首先,因地制宜建造房屋。

以北京为例,一般的四合院里,房子大多都是“人字顶”,下面再吊个顶棚,就变成了天然的“隔离带”,热气有个过渡,不会直接进屋。

过去的房子,多半讲究“前出廊后出厦”,天热时每到中午,先把廊子上的帘子放下来,再放下门上的帘子,双层隔热,屋里自然清爽,还不影响通风。

有条件的人家,会在屋里放两大铜盆,里头搁上冰块,冰块上冰镇着应季的瓜果梨桃,丝丝凉气伴着水果的清香,十分惬意。

古人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以实践出智慧,采用环保的消暑纳凉方式度过炎炎夏日。

当然,三伏天该出汗还是得出,也是排出身体毒素的最天然方法。


文章来源:网络,有修改。如有侵权,请致函即删。

欢迎原创投稿,稿酬从优。

往期精彩回顾

文化趣谈 || 戒尔勿嗜酒 能移谨厚性

文化趣谈 || 没有高科技,如何防作弊

江南三大名楼 || 阁中帝子今何在 物换星移几度秋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