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堪称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北京故宫位列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略 说 故 宫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其为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故宫平面图
其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三 大 殿
三大殿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宫殿,中和殿最小。
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宫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初建于明永乐年间,后经过多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
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蕴含天下和谐的宏旨。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屋脊两端安有高3.4米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都是现存古代建筑中绝无仅有的孤例。
檐角10走兽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月台,称丹陛。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铜龟、铜鹤,铜鼎。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国祚绵延永久。
殿下为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大雨,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登基、大婚、命将出征以及节庆朝贺等盛大典礼的地方,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
每当大典之际,帝王御殿升座,君临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贺,极显尊贵威严。
殿内宝座
中和殿
中和殿位处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初建于明永乐年间,初名华盖殿,后几经灾毁和重建。
明嘉靖年间重建后改名中极殿,清顺治帝入主紫禁城后改名中和殿,意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顺。
中和殿内有精美的雕刻彩绘、金扉琐窗,门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正中设宝座。
据《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每逢日出,一道金光从中和殿的鎏金宝顶射出,直到数里以外灯市口东的二郎神庙内,时人称奇。
明代中极殿(中和殿)是皇帝赐宴亲王和近臣的地方,崇祯皇帝曾在此设“莲花宴”,以高大如瓶的金莲花杯与近臣饮酒,传为雅话。
清代,中和殿是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的小憩之所,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或于亲祭等大礼前,在此检阅祝文、奏书之类的准备工作。
保和殿
保和殿初建于明永乐年,后来几经灾毁和重建。原名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代最终定名为保和殿,意为保持心志纯一,共享天下和谐。
保和殿的建筑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更为宽敞。
明代,举行大典前,皇帝从乾清宫升至此殿更衣。
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都曾在此居住,顺治帝的大婚也在此举行,时改称“位育宫”,康熙帝居时改称“清宁宫”。
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赐藩国、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皇帝主持的殿试也改在这里举行。
保和殿后的云龙阶石是紫禁城乃至我国最大的一块石雕,重达250余吨。如今所能见到的流云立龙图案是在乾隆年间凿去明代原有雕饰后重新雕刻而成的。
后 三 宫
三宫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其相关区域的总称,包括南起乾清门前的广场,北至坤宁门,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主的位于中轴线上的大宫殿院落。
这里座落着紫禁城的主人——皇帝和皇后的正寝宫殿。
乾清宫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年,曾数次遭焚和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乾清”为乾天清正之意。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自明至清康熙时期,这里都是皇帝居住的正殿。明代皇帝驾崩后亦在此停棂,以示“寿终正寝”。
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宫内共置床27张,连近侍也不清楚皇帝究竟在哪张床睡觉。
清雍正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养心殿,乾清宫成为君王理政和举行节庆大典的重要宫殿之一,清康熙、乾隆两朝曾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
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交泰殿
交泰殿是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当年重建。
“交泰”取自《易经》中“天地交泰”,意为乾坤、阴阳、上下相交,万物通畅而得以生养。
交泰殿与中和殿略同,体积是后三宫中最小的一个。紫禁城从太和门到乾清宫,一直是以龙作装饰,交泰殿才开始出现龙飞凤舞的图案。
殿内悬挂着清康熙帝题写的“无为”匾,东西两间设巨大的铜壶滴漏和机械自鸣钟,宫内时刻即以此为准。
交泰殿是明清两代正宫皇后在重大节庆时接受朝贺的地方。春天,在举行亲蚕礼的前一日,皇后会到交泰殿查阅采桑的用具。
清乾隆年以后,象征皇权的二十五方宝玺平日贮藏在殿内。正月择吉日举行开宝仪式,标志一年的政务开始,岁末则有封宝仪式。
明代宦官专权,清顺治帝为了吸取前朝教训和严戒太监不得干预朝政,曾将“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树立在交泰殿中。
坤宁宫
坤宁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时期屡次重建、重修。“坤宁”为坤地宁定之意。宫殿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
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后的正宫,第一位住进坤宁宫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其后,明代每位皇后都以坤宁宫为寝殿,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明朝最后一位皇后在此自缢而亡。
清代,坤宁宫虽仍称正宫,但皇后日常不住在这里,只是作为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大婚时均先在此居住二日,再迁居乾清宫或养心殿。
坤宁宫在清代的另一主要功用是作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殿内按满族在东北时的习俗改建成了“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的形式。每天这里都要宰杀烹煮两口毛色纯黑的猪祭神,还会分派给王公大臣和宫廷侍卫们吃。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