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

[tiān zǐ]
汉语词汇
展开10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天子,汉语词汇。拼音:tiān zǐ 释义:古代中国臣民帝王尊称 [1]
中文名
天子
拼    音
tiān zǐ
近义词
皇帝 [4]
注    音
ㄊㄧㄢ ㄗㄧˇ
出    处
《诗经·大雅·江汉
起    源
中国古代

释义

播报
编辑
[emperor,the son of God]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2]
归来见天子。——《乐府诗集·木兰诗》 [2]
天子坐明堂。 [2]

出处

播报
编辑
《诗·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3]

例句

播报
编辑
《尚书.夏书》:“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
《论语.季氏》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提纹戏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孟子.离娄戒乃上》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踏夜翻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文选.班固.东都赋》: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
高适燕歌行》:“男儿本采杠棵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猎董国舅内阁受诏》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笑曰:“此天子洪福兰达遥耳。”
幼学琼林.卷一.朝廷类》:天子,天下之主 [2] [4]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然值天子英武,练于情事,絫泽所船炒参,众志如结。”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话说周朝,自武王伐纣,即天子位,成康继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一班贤臣辅政,真个文修武偃,物阜民安。甩寒脚热”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徵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垫趋,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3]

探源

播报
编辑
隋天子
天子产生于中国农耕文化,古人用心辨识到天命--北斗指寅,大地回春,而顺从于天命耕种,而有了丰收;于是认天为父,听天命,天行健自强不息;认地为母,厚德载物,而有丰收。
所谓天德易经.䷀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所谓地德易经.䷁坤》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文化注重修德与立功,对人进行爵位分级。按《孟子》所讲 天子是得天爵而有人爵的人,东汉班固文章讲 天子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谓公、侯、伯、子、男。爵者,尽也,各量其职尽其才也。“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等
周朝分封制,天子 被称"王"者,父天母地。孟子讲古人修德为天爵,修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古时社会的人修得天爵,会有人爵从之;孟子还说: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历史也证明后来很多人得了人爵便弃其天爵;求虚而不求实,
西汉孝武皇帝
自夏商周,都有天子亲自耕种以示天下的事例。他们知本,敬天事地,父天母地来尊重华夏传统的农耕文化。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曰:‘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唐朝到宋朝科举远离儒学,这两个时期 对天命,与受命于天的理解都有非常大的偏差;唐朝与宋朝都偏于佛教,迷信越发得浓,以至于灭佛之事发生。
如果像孟子所讲,如果皇帝或皇帝之子得了人爵便弃其天爵,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之子。他们人要修天爵,俟天命;
天子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就如儒学《大学》里强调的,如果人们能修己正身,对天地以及万物有新的认知,并用新的认知造福于民,那便是在修天爵。至于有没有成为天子,要待天命。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一般认为,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夏代。《尚书·夏书》:“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尚书》中还有:天神改变了他对自己的长子——大国商朝君主的任命这一记载。
“天子之说”随时代变迁与发展而不断进化。
封建时代以后由于天神观念的变化,黄帝等也不再被承认为天神,而只被承认为人帝。故对于封建时期的统治者来说,即使能够找到与黄帝的血缘关系也没有太大意义,证明自己有天神的血统十分困难。这时候便出来了感生帝说。
感生帝说是汉代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后世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感生帝说的要点是,皇帝的祖先,都是感受了天上五帝之一的精气而降生的。精气就是灵魂,也就是说,皇帝的祖先,都是得到了某位天神赋予的灵魂而降生的,所以他是天之子。从南北朝后期开始,国家正式把感生帝列为祭祀对象,至于五帝中哪一位是当朝皇帝的感生帝,则由儒者根据五行理论加以推算。
宋代张载又改进了关于天子的学说。他认为,天地降生了人,因而它是我们大家的父母。但是,皇帝是我们父母的宗子,即嗣子,大臣等都是宗子的管家。所有的人皆为同胞,所有的物皆为朋友。这样,不需要感生帝说,天子也有了合法的地位。几百年后,明朝在改革祭祀制度的时候,取消了五帝祭祀,也不再祭祀感生帝,因为关于天子又有了新的说法。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丙丁之间,天子贤达,士夫无出其(袁可立)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