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啸
老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5,419
  • 关注人气:4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2014-10-28 20:33:57)
标签:

杂谈

分类: 【砚石见闻】

      作为宋代砚台最具时代特征的形制当为抄手砚,, 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其演变的过程.............箕形砚是由晋代的凤池砚演化而来,其三足着地,是东汉及魏晋时代的盘型三足砚之延续与发展。至五代,已进而演变成箕形抄手砚。其砚的底部掏空,成斜坡式空间,两侧与前端,留有边墙着地,手可抄入底部,既减轻重量,又便于提拿。在称谓上也为插手砚、手抄砚或大史砚的。 

 

花了一些功夫整理的一些资料。介绍的不是很全面。 有待商榷 ....................

 

风 字形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东汉及魏晋时代有盘型三足砚,至晋代演化成三足着地凤池砚,凤池砚至唐代演化成箕形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代的砚台的特点是以实用与欣赏并重。

        宋砚的特点是外形轮廓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宋代官

  宋代官砚的主流风格是“文风、幽风”,宋器在心,其给人的感受是娱(取悦)人、化(教化)人。

  赵宋政治集团在政治上奉行的“祖宗之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人政治”局面。其文化风格成为了文人宣泄自己清风傲骨的符号,形成清逸谨严的内敛风尚。自然从北宋起一直把握着砚的主流发展脉络。

  

北宋规规矩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砚整体时代风格是直线的突出和整体造型瘦挺的艺术感觉, 

   宋代的砚式有几十种,但其主流砚式仍是与唐箕形砚一脉相承的抄手砚。从唐代箕形砚的双足向宋代抄手砚的边墙足的过渡,与其说是使用上为了抄手的方便,不如说是审美取向上为了体现宋代文人气节高傲冷峻的需要。

宋 端风字抄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抄手砚则是宋代砚的主要代表的造型样式。

宋.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代的抄手砚,相对要窄一点,高一些,多数长度在20厘米左右,宽度为10-12厘米,高度往往大于8厘米,不少甚至可达10厘米。

  .宋·端石箕形抄手砚 是北宋早期的制品.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砚雕刻更讲究图案布局和谐,线条工整,简洁流畅。外形轮廓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宋砚从单一的文房用品逐渐发展为欣赏与使用相结合的艺术品了。
     宋人重视石砚,主要是它的发墨效果好,符合书画艺术家对研墨的各种要求。宋人同时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追求。如端石的鱼脑冻、冰纹、石眼、火捺等;歙石的眉纹、罗纹、金星等; 洮河石的鸭头绿  ;红丝石的紫红地灰黄丝品、黄丝纹品等等,这些名贵石品是天然而独特、固有的,色彩丰富,变化莫测。

宋代官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官砚背面覆手是浅弧形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砚主要样式是抄手砚(太史砚),所谓抄手,即可用手抄砚底截取而得名,宋砚的主要特征之一。

[转] 砚海翻波  

    宋代早期的抄手砚为倒梯形,上阔下窄,砚堂与墨池相连为斜坡式(称其为淌池),砚侧四周向内收敛,抄手的空间如砚堂的斜面坡式(外同内制),砚堂与墨池相连,砚侧的四周向内收敛;其砚的外形和砚堂的形式都与箕形抄手砚相似,是箕形砚的新发展,因此称其为箕形抄手砚。

    箕形抄手砚砚堂深广,实用性强,流行于宋代早期。

     到了中期(宋代中叶至明末)抄手砚为长方造型、砚身偏高、砚形偏小,砚堂平坦而浅,墨池窄小而深;看似长方,实际上并非标准的长方形,其砚面上宽下窄,砚身后高前低,这宽窄、高低之间的差距虽然不明显,但以几何形而论仍为梯形,实属箕形抄手砚的进一步发展。

箕形抄手与长方抄手相比较,最突出的一点是:一个砚堂深广一个砚堂平浅,一个砚堂与墨池相连,一个砚堂与墨池分离。长方抄手砚堂的平浅与墨池的窄小是宋时多数砚台共有的形式,是宋人对砚的实用与审美的要求。从实用来说,抄手砚的墨池虽窄小,但比较深,能蓄一定量的墨汁,砚堂虽平浅,但可研墨又便于蘸墨掭笔,如果写小楷,研上一池墨可供一天的写作所用。

     后期抄手砚,砚堂平展,与墨池分离,墨池窄而深。

以审美而论,平浅的砚堂给人以开阔饱满之美、窄小的墨池显出深邃的精神,两者以圆滑的曲线相连,统一于细而挺的砚边之内。整个造型由线与面构成,没有任何雕刻纹样,以最简洁的手法塑出清新、典雅之美,体现了宋代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的时代风格。砚的精细秀逸的风格由此形成。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型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宋代砚型。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在称谓上也有插手砚、手抄砚或大史砚之别称。

      宋代抄手砚最显著的特点是长方形前窄后宽、底部挖空,前侧落地,两侧为墙足、三侧均自上而下内敛,可用手抄底托起。人們追求型的簡潔樸實,線條的光滑流暢,石質的溫潤,並且講求石質的自然美,如石凍紋、星眼紋的優美,還講求名人在硯上的題句款識。

同時,富有文學色彩的蘭亭硯、蓬萊硯等高臺硯也相繼誕生。

北宋.官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北宋时期官家用砚

 据<西清砚谱>载.苏东坡藏有此式砚台两方,“太史砚”名由此而出,

  苏东坡对砚台评判标准为,“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史传“箕形插手砚”,就是东坡首创。他仿农用畚箕设计成形,将砚底镂空,只留前端和两侧边足,与砚堂相连,三侧着案砚平墨汪,伸手从缺处插入,端移来回自如;重量轻,易携带,遂叫抄手砚,世传称之为“东坡砚”。

宋 . 箕形抄手砚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代硯的樣式之演变,以簡樸的長方形抄手硯為典型,硯面呈門字形,無紋飾,但邊緣剛勁挺拔,端莊大方,人稱“太史硯”。

   

       宋砚太史官砚造型抄手砚演变而来,源于唐末时期,五代十国开始流行,为了研磨方便及书写便利,形制从简单实用出发。太史砚。呈长方形,砚身多偏高,边缘刚劲挺拔,端庄大方。底部成弧形抄手空间;砚堂平坦,四侧垂直,墨池比宋代抄手砚更窄更浅,其宽度与深度仅容一指。据传当时有一种叫太史的官最喜欢使用这种砚,也是最常用的砚,所以人称“太史砚”。无疑是古砚中的至重一砚,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

      代留存下来的砚,遵循着世代相传的审美观念和实用性的要求。由于文人墨客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进而把玩并收藏砚台,从宋代始有“文人砚”出现。

宋歙石太史抄手砚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中国的文人精神、文人性格是定型和定格于北宋的,因此,以文人为主要受众的砚台,自然从北宋起一直把握着砚的主流发展脉络。

     特点是文人气息甚浓。石砚既实用又耐玩赏,文人常以铭文镌刻在砚的侧面、底面或砚盖上,多为记载纪年,诗、词、歌、赋和物主姓名、身份、记事等等,名贵砚石上都要镌文于上,这也成为鉴别宋砚的重要依据。

 

      北宋诞生了中国最为豪华的知识分子阵营。砚台打上了鲜明的文人烙印。文人内心是清幽与孤傲的。宋砚“文戏武做”,砚出剑锋。太史抄手砚与其说是使用上为了抄手的方便,不如说是审美取向上为了体现宋代文人气节高傲冷峻的需要。 抄手砚大都气韵冷隽,风骨峭拔。已经成为宋朝的一种时尚文化,一种新的突破,推动中国砚文化的发展。

 宋代抄手砚的特点形制多种多样

 宋胭脂捺箕形抄手端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代庙前青莲瓣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抄手苍黑石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代木骨泥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代 宣和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二式抄手大端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代双面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代双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代蠖村高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代红丝抄手砚.黄地黄纹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的文人趣味——太史硯與漢磚瓦硯

      兩宋硯的發展硯引起文人的青睞,著書立說,專門研究................

      文人的典雅風流,還在於發揚唐人遺風,利用古樸的漢磚漢瓦來制硯,俗稱“瓦頭硯”,尤以漢魏未央宮、羽陽宮、鄴州銅雀台的麻葛紋瓦雕硯為雅,或用建安年間(196—220)的瓦當、石磚為硯;文化风格成为了文人宣泄自己清风傲骨的符号,形成清逸谨严的内敛风尚。

     也有用澄泥製成仿古虎符硯,甚至用破釀酒缸制硯,以寄託思古之幽情。蘇東坡還吟詩贊道:“舉世爭稱鄴瓦堅,一枚不換百金頒。”在文人返朴歸真思潮影響下,硯文化的內涵得到不斷的提高。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古砖.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一览.抄手砚为“太史砚”以此而得名。

元章 款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长方形抄手砚为宋代的主流,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抄手砚为宋代所特有,它不同于任何朝代的任何砚台,
宋代一字池一活眼端石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代“类端”斜池抄手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元抄手石砚[梅园石]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宋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北宋百一砚
材质:端溪梅花坑《百一砚》是端砚抄手的一种特型砚,将石眼保留在石柱上,即美观可以欣赏到许多石眼,又方便抄手使用,挖去没眼的部分减轻重量方便携带,这是古人的创作。以宋代的101颗眼柱的砚台最闻名。此砚清乾隆《西清砚谱》卷十一已著录。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西清砚谱中的部分抄手砚。

[转载]抄手砚

[转载]抄手砚

[转载]抄手砚

[转载]抄手砚

[转载]抄手砚

元代抄手砚

元朝时期的抄手砚,基本上沿袭了宋砚风格,无太大变化,在用材上显得大度,厚重、粗犷古朴。
元代雕莲花抄手石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元代雕莲花抄手石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代抄手砚

     发展到明代,这种抄手砚大多数在高度上有所降低,逐渐变得宽一些。发展到清代,抄手砚砚式的高度更低矮一些,宽度也更宽一些,多数砚池挖得也要更宽大一些。抄手砚自宋代以来发展至清代,其砚形上的变化即是如此。 

     明朝初期,砚到了中后期砚式造型开始趋于多样化,工艺观赏砚成为主流。雕刻纹样精致,在明成化年间,端溪砚坑开掘出许多石质幼嫩、石品花纹优美的砚石,如蕉叶白、鱼脑冻、金银线、石眼等,砚的功能逐步由实用转变为以艺术为主砚台硕大厚重已成为明代的主要砚形特征。

随形砚出现,追求风韵的文人砚雕先河。

【明抄手砚】 - 砚_嘉和工坊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抄手石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明代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明代 元宝池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明·抄手太史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明代太史砚的形制,在砚上墨堂部分仅占整个面积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六分之一,而且浅的不能容墨。传说中明.太史砚的高大上.................

20公分高的明官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所谓高墙显威仪。官砚气派十足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代抄手砚

      清代的砚与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乾隆时期,砚雕工艺鼎盛,如砚石的种类、形制、雕刻的技法、石品花纹的运用等都有许多创新,雕工纤巧,为历代制砚所不及。砚雕技法吸收了石雕、玉雕、牙雕、木雕和漆器等雕刻的长处,雕刻题材丰富多样,主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日月、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等。

清代相比之下,抄手砚要少一些,并且四沿的足墙也低一些。讲究刻名家书法,题跋铭文,砚印章篆刻等。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清 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清 端石刻诗文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沈石友铭端石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與端、歙、澄泥合稱四大名硯。还出现一些稀有的天然纹理,例如“黄龙纹”陶质绞胎等等,这样的天然纹理会使端砚更加名贵.

 

 ----陶质绞胎淌池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苴却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张存仁等铭澄泥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绿端石夔龙纹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端石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白端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端石十二眼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西武古硯展抄手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抄手筑眼柱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铭刻弘一法师和马海髯友情的抄手砚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这方抄手砚砚池还保留着宋代抄手砚砚池的风格。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太史砚/抄手砚之我见闻
欢迎光临!谢谢您的支持!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发作者!!!!收集整理转不易.载时请注明出处!

 

 

 

 

 

 

 

文章素材...源自互联网

精编整理--公益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